2023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排名

金融時報近期刊登最新的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併營收,其中受人注目的是KPMG,因為合併營收尚未達到400億美金,遠遠落後第三名安永(接近500億美金收入)。KPMG近年風波不斷,包含南非會員所涉入當地知名家族之貪污醜聞(2017)、涉入阿布達比的商業醜聞導致審計缺失(2021)、英國客戶Carillion審計失敗遭英國審計監理機構的罰款(2023)、三間位於美國的銀行客戶倒閉(2023)等,其中南非事件導致KPMG當時遭到當地政府撤銷審計權,對地區業務有重大影響;而前述多起重大事件均促使KPMG在業務表現上遭受重大打擊。

以下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近一年營收與主要業務成長表現:

2023年KPMG全球營收來到364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8%左右 (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9%(當地貨幣計算)、諮詢業務成長7%(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10%(當地貨幣計算);

2023年EY全球營收來到494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12%(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11%(當地貨幣計算)、諮詢業務成長21.6%(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12.2%(當地貨幣計算)、策略與交易業務成長8.4%;

2023年PwC全球營收來到531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9.9%(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8.9%(當地貨幣計算)、諮詢業務成長13%(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5.8%(當地貨幣計算);

2023年Deloitte全球營收來到649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14.9%(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13.8%(當地貨幣計算)、顧問業務成長19.1%(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9.1%(當地貨幣計算)、風險諮詢業務成長17.5%(當地貨幣計算)、財務諮詢業務成長4.7%(當地貨幣計算)


過去八年KPMG業務成長落後其他三大,若再繼續下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未來是有可能變成三大會計師事務所。

投資餐飲業的眉角


前陣子有幸與投資業內的一位大老討論到餐飲業的經營,疫情過後原先受疫情打壓的餐飲業股價陸續上漲,同時也帶動餐飲業的上市櫃風氣。

餐飲業的護城河相較科技業或是部分傳產來的淺。舉例來說,以往單一店家引進A4和牛,可以帶動話題,但當越多餐廳也提供類似的產品時,差異性就越來越小;另一個料理重複性高,不少連鎖集團的都有日式、泰式或是義式料理,彼此之間的差異低。

此外,餐廳的營運模式主要分為大規模的連鎖或是獨立或小型連鎖的餐廳。大規模連鎖餐飲的強項在於商品標準化,不會受廚師或是重要人員的異動而影響餐點品質,但標準化也就代表差異化小,商業模式容易被複製,例如連鎖日式丼飯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相對的,小型連鎖或是獨立的餐廳,則仰望廚師的功力,如熱門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往往難以訂位,但也因為技術掌握在廚師身上,難以將其功力完整的複製在其他人身上,因此較難以大規模展店。

同時,不論是產品差異還是營運模式差異,餐飲業都面臨缺工的問題。缺工問題除了因為疫情之關係改變整體就業市場外,薪資與就業發展性之關係亦促使導致餐飲業找不到員工。疫情期間物價、房價皆上漲,一名餐飲從業人員要工作多久才可以存到頭期款又或是成家立業? 另外,餐飲從業人員未來的就業發展性在哪邊? 除了跳槽之外,有些可能內部升遷或是自行創業餐廳,但升遷的位子能有多少? 自行創業也會遇到缺工的問題。

而除了人力問題,電費也是另一個議題。目前選舉將近,電價尚未調整,但台電已經累積虧損三千億,預期年底會來到四千億,其虧損主因係國際燃料成本大漲;預期選舉過後電價可能會適度調漲,降低台電負擔,但對於餐飲業來說,電費增加將使營業成本上漲,若不調整售價則可能侵蝕獲利,但調整價格則可能影響來客量,故屆時將面臨兩難。同時,若之後還要展店,在裝修、原物料、人力皆上漲的狀態下,損益兩平點上升與投資回收期也拉長。

鑒於餐廳經營面臨內部與外部的困境,有些大型連鎖品牌也開始進入冷凍食品市場,例如一些連鎖超市或賣場可以看到王品集團內用商品,透過已經建置的中央廚房,從原先供應餐廳使用的食材,部分產線調整為冷凍食品,更有助於營收的擴大與獲利提升(提高採購量,降低採購成本,免除開店的人力成本)。

而從併購的角度來看待餐飲,產業門檻低,競爭度高、缺工、燃料成本等這些產業硬傷都是在併購前需要審慎考量的,其中更重要的是,餐廳營運是否會受到廚師異動而影響餐點品質;此外,產品屬性與客戶偏好,也是併購前需要好好審視,尤其是未來的潛在客群與成長空間。另一方面,若併購對象的營運範圍僅限台灣,對於剛準備跨入的新手而言,相當適合練兵;若營運橫跨海外市場,除了面對較高的估值外,還需要考量海外市場能否一直保有成長或是穩定獲利,畢竟不同市場所面對的餐飲需求也明顯不同,對準備跨入餐飲業的新手企業來說挑戰非常高。

併購案告吹來自組織內部?

一個收購案件已經談到尾聲,但最後因為公司某高管反對而告吹,這結局讓人感到前功盡棄。
最近有幸與朋友談到這個話題,讓我想到越具規模的公司,其業務或事業群通常具有一定數量,而這也代表內部山頭林立。

假設當投資部門提出一個M&A案子,儘管大方向來說對公司整體具有相當效益,但極有可能踩到某事業群的紅線,特別是收購進來後,會不會吃掉既有部份業務,使該事業群的KPI受到影響;又或者是,在公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公司無法同一年度執行多項M&A案件,因此哪個事業群有機會享受到這個M&A帶來的紅利? 而失去資源的其他事業群,是否會暗中扯後腿,導致案件中間卡關?

而在PE/VC,由於組織扁平且單純,加上團隊成員背景高度相同且目標明確(財務報酬最大化),故於決定執行M&A案件時,遇到的阻力相較企業內部低。

因此,企業從事M&A的交易,內部人員除了計算交易案件本身帶來的整體綜效外,或多或少也要考量組織內的資源、派系問題或是其他錯綜複雜的關係 (如執行長的態度)。當然,從PE/VC的角度來說,這樣的交易評估過程很浪費時間且沒有效率,但偏偏企業才是這個市場的主要玩家,畢竟買下來並持續經營不是PE/VC的存在目的。

極端氣候已成常態,財務跟會計人員的價值與機會?

當高溫、暴雨、缺水等極端氣候變成常態,勢必對企業營運產生影響。身在台灣的我們,或許頂多覺得缺水對台灣企業營運有影響,特別是科技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資源,但極端氣候的影響是全球性。

近年由於美中競爭之關係,供應鏈由中國移轉至東南亞或其他地區,企業所面臨的氣候風險影響勢必範圍更廣。舉例來說,根據一些媒體報導,東南亞的泰國今年正面臨嚴重乾旱,且此情況有可能持續至明年,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勢必衝擊當地企業的營運。再舉另一個例子,湄公河是東南亞最主要的大河,從中國流出後,一路流過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共經過6 個國家,也均是各國的重要水源,但近年來中國不斷在上游設立水壩攔截河水,對下游國家之水資源獲取造成嚴重影響。

隨著供應鏈移轉帶來的就業機會與商機,東南亞各國無不卯足全力招商,其結果就是各地工業區大興土木,那相對應的基礎建設都跟上了嗎? 例如電力供應、排水系統、水庫或蓄水建設。若基礎建設尚未到位,加上氣候變遷帶來的狂風、暴雨、缺水,極有可能導致產線中斷,屆時原先設算的投資回收年限、預期營收與淨利將完全失去參考。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企業財務或會計人員來說,有什麼機會? Be A High-Value Advisor。

舉例來說,於投資評估階段時,財務與會計人員應蒐集歷年的氣候變化數據,並就其端氣候可能造成的影響納入財務預測,包含不同程度之極端氣候造成相對應可能之營收下滑、損失大小等;其次,若要降低營運中斷之風險,是否要考慮透過財產保險或是天然災害險來移轉風險? 然由於各國氣候條件、基礎建設水平不同,所要支付的保費成本勢必也有所不同;接著,若發生最嚴重的情況,所需要的復原時間會多久? 若要最快復原產線,公司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最後,根據上述的影響因子,做出不同版本的投資評估結果、財務報表影響以及相對應的建議。

上述過程整合了財務與非財務資訊,雖然過程繁瑣,但卻發揮財務人員或會計人員的最大價值,從單純的交易紀錄或是會計準則遵循專業工作者,晉升為企業內部的High-Value Advisor,從而提升部門或自身在公司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對於個人職涯發展來說更是一個突破。

美國會計從業人員離職率持續增加

 2023/9/22華爾街日報(WSJ)一則新聞提到美國的會計/審計/稅務從業人員持續離開會計產業,離職的多數主因與台灣的情況相當類似,包含高工時、生活與工作無法保持平衡、工作內容單調且重複性高,另一個則是AI的應用興起。

低成本,缺人力,造就一個品質差的審計環境,康友案不會是最後一個

2023/7/31,天下雜誌刊出一篇關於康友案對台灣會計師界的影響。回顧整起事件,2020年8月6日勤業眾信於終止與康友-KY的委任,過不到兩周,康友股票停止交易,接著勤業眾信被投保中心起訴,2023/4/20號台北地方法院民事法庭一審判決4月20日出爐,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兩位會計師施景彬、江明南,依比例責任各要負擔25%的賠償責任,約26.7億元賠償金,若施景彬、江明南無法賠償,則由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負連帶賠償責任。


這一個判決,讓台灣會計圈炸開,無疑是因為史無前例的高額罰款。

四大再次失火,審計與非審計業務之利益衝突再現

最近澳洲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PwC Australia深陷誠信醜聞,整起事件的背景係因跨國科技公司 (如Apple, Google, Microsoft等) 積極避稅,導致澳洲政府想要針對這樣的稅務情形進行防堵,故2013年起與PwC Australia稅務部門合作,期望仰賴專業機構的服務,建立起一套有效遏止逃稅的法治環境。因此,自2013年至2018期間澳洲財政部與稅務部門合夥人Peter Collins 簽署多次保密協議,並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Multinational Anti-Avoidance Law (跨國反避稅法)」。

然而,自施行後,財政部注意到部分跨國公司成功規避該法之要求,進而開始暗中調查。2023年初澳洲金融評論報 (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 AFR) 針對此事進行深入訪查,於今年5月揭露Peter Collins違反保密協議,將與政府的業務合作內容自2013年起就陸續揭露給其他澳洲與海外會員所 (美國、英國、新加坡,荷蘭等) 之合夥人與相關專案同事,並透過優先得知法規走向之優勢吸引客戶委任PwC。此舉不但違反會計師事務所 (PwC) 與特許會計師公會 (Chartered Accountant ANZ) 訂定之誠信正直原則,更將視同將澳洲政府出賣。

根據AFR之報導,在這期間,PwC一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議並收取諮詢費,同時透過內線資訊,向跨國客戶兜售稅務諮詢服務 (推估約美金2.5百萬,不含其他服務價金)。

目前澳洲政府已終止與PwC Australia之服務,並禁止PwC參與未來政府專案,同時PwC Australia也面臨澳洲政府的起訴;當前PwC Global也接手PwC Australia的管理,並考慮出售政府、教育及醫療保健業務給予一家私募股權基金。

此項醜聞基本上可以說是事務所與特許會計師的誠信正值原則受到重大挑戰,澳洲公眾對於專業服務機構之信任亦大幅降低;對於涉入的合夥人均已被要求離開會計師事務所,而其他職員亦可能在個人職涯發展上因此事受到嚴重負面影響。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