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判決,讓台灣會計圈炸開,無疑是因為史無前例的高額罰款。
對於法官的判決,各方專家與業內人士均有不同看法,普遍認為會計師負責之責任過重,有失公允,畢竟會計師也是用客戶提供的資料進行審計,若客戶蓄意提供假資料且串聯供應商與客戶,會計師仍有可能無法查核到。對於會計師應承擔本案的責任多寡,版主無意就此議題討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審計品質過差,直接或間接影響法官對本案的判斷。
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台灣的審計公費在亞洲倒數第三,只贏過馬來西亞與越南。報導中一位匿名的資深會計師說「台灣企業以家族企業為主,把審計服務當成成本,而不把你當成外部監督者」。看到這句話,版主都想搖頭。會計師不也把審計員的薪資當成本嗎? 版主認為,台灣會計師從業環境最大的困境就是會計師自己。若勤業價降5%搶客戶,安侯就可能降價10%,資誠可能降價11%,安永也提供15%降價,說白一點,不就是你們自己殺價競爭嗎? 一個客戶要花多少時間做審計,會計師自己最清楚!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針對同一個客戶需要的審計時間一定都差不多,當服務的時間差不多所計算出來的公費也就差不多,但你們為了搶客戶,殺價競爭,最後就是壓榨低層審計員,為了擠出可悲的利潤上繳國際總部。
為何要殺價搶客戶? 會計師可能會說因為業務壓力,台灣市場就是這麼小,只能多搶一些客戶,用量來衝營收。但版主覺得這不是理由,明明許多亞洲開發中的國家審計公費比重都比台灣高,而且那些開發中國家的公司獲利能力可能還沒有台灣企業高。就版主的角度來看,是許多台灣會計師自己沒有能力提供額外價值給客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們捫心自問,你有多頻繁拜訪客戶? 你真的懂客戶的營運模式? 當外在商業環境每年都在變,客戶營運模式一定也跟著變(除非擺爛想要倒閉),因此審計模式多少也會跟著變,因此一定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提供有價值的建議給予客戶,不是每年千篇一律的說查到什麼問題、內控有什麼小缺失,這些缺失或多或少就是因為家族企業的關係導致公私不分,會計師講這些客戶自身也知道,那然後呢? 有些就是無法改阿,所以每年講這些不會膩嗎?
從客戶的角度來說,與其會計師跟我說審計缺失,還不如告訴我經過一年的審計,經營方針上有什麼好的建議? 又或是當前的經濟不確定性,對內部控制有什麼影響? 對未來的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有什麼影響? 上述建議都有機會協助客戶改善ROE、ROI、GP%、NI%,這才是客戶想要聽的。當會計師提出的建議可以協助經營更好,我相信定期漲價客戶都會買單,好的會計師提供好的商業建議,誰不愛?
再舉一個例子,美國聯準會自去年3月起連續升息十次,台灣中小企業許多都從事外銷,會計師是否有針對這樣的情況盡早給予客戶討論並給予可能的建議方針? 還是等到季報、年報才去跟客戶小聊一下,說升息環境真是辛苦你們了? 四大每年都會針對全球景氣做出預測,若沒有其他金融機構(本土或是國際投資銀行)也有類似的預測,中小企業可能受限於自身沒有能力,沒有人才可以提供專業建議,身為簽證會計師若定期整理資訊給客戶參考,就是一個很大的服務加分。
當台灣會計師都提供同樣的審計服務,下場就是,在業績的目標面前只能殺價搶客戶,用量來衝營收,最後就是審計品質低落,一個惡性循環。
參考資料:一年收費不到1000萬,出事要賠26億 康友案如何讓台灣會計師成為高風險行業|天下雜誌 (cw.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