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國州會計委員會(NASBA)及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於2019/12月發佈「會計師證照改革草案」。
根據該新聞稿,未來想取得CPA執照,除需具備會計、審計、稅務和技術四項核心能力外,需再加上「三選一」的專業學科技能(包含Tax compliance and planning、Business reporting and analysis及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ntrol)。不管申請者選擇三項專業學科中的哪一項,取得的會計師執照都將具備相同效力。
NASBA及AICPA目前開放外界針對此改革草案之評論,希望能於2020年夏天決定最終執照授予之模型。
此次改革除了提高公共利益之保護外,亦助於CPA適應未來的商業環境之變化(如AI、RPA)。
小編推測,若此模型於明年6月確定後,最快將於2022上半年適用。(2020/06確定後,可能尚需一段時間變動考試架構與內容)
資料來源:
https://nasba.org/blog/2019/12/10/nasba-and-aicpa-propose-draft-core-discipline-cpa-licensure-model-designed-to-future-proof-the-profession/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英國七大會計師公會近況與在台合作方式
根據英國官方資料顯示,英國共有七個會計師團體( 含愛爾蘭共和國),包含ACCA、CIMA、CIPFA、CAI 、ICAEW、ICAS及AIA。 基本上可將這七個會計師團體分為CAs(特許會計師:ACCA、 CIMA、CIPFA、CAI、ICAEW及ICAS)與Non -CAs。
英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業務拆分?
是的,你沒有看錯標題。
今年英國審計市場最震撼的消息就是,英國國會建議英國政府應將壟斷英國審計市場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PwC、KPMG、EY)進行業務拆分,拆分項目主要是審計及顧問諮詢服務。
主因是英國Carillion公司及BHS的倒閉影響,該兩間公司之審計報告均由四大承接,惟在營運出狀況前,審計報上並未揭露相關資訊,亦即簽署無保留意見,但公司仍倒閉。
由於接連審計品質下降之情事,英國CMA部門(Competition and Market Authority)認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獨立性/品質與顧問諮詢業務有利益衝突的情況,致使審計品質下滑。
(補充: 因審計市場飽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近年積極發展非審計業務,包含稅務及管理顧問。)
此次提出業務拆分的建議並非表面上拆分,而是法律實質個體之拆分,亦即管理顧問業務部門不在隸屬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項下,且不得使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品牌。
僅管此提案尚在討論中,根據英國衛報的消息指出,若未來五年內審計品質下滑之情況未改善,是非常有可能強制要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拆分相關業務。
資料來源:
1. 路透社: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britain-accounts/uk-lawmakers-want-big-four-accounting-firms-broken-up-idUSKCN1RD3FC
2. 華爾街日報: https://www.wsj.com/articles/u-k-lawmakers-propose-structural-break-up-of-big-four-accounting-firms-11554218121
3. 英國衛報: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9/apr/18/watchdog-calls-for-uks-big-four-accountancy-firms-to-be-split-up
今年英國審計市場最震撼的消息就是,英國國會建議英國政府應將壟斷英國審計市場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PwC、KPMG、EY)進行業務拆分,拆分項目主要是審計及顧問諮詢服務。
主因是英國Carillion公司及BHS的倒閉影響,該兩間公司之審計報告均由四大承接,惟在營運出狀況前,審計報上並未揭露相關資訊,亦即簽署無保留意見,但公司仍倒閉。
由於接連審計品質下降之情事,英國CMA部門(Competition and Market Authority)認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獨立性/品質與顧問諮詢業務有利益衝突的情況,致使審計品質下滑。
(補充: 因審計市場飽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近年積極發展非審計業務,包含稅務及管理顧問。)
此次提出業務拆分的建議並非表面上拆分,而是法律實質個體之拆分,亦即管理顧問業務部門不在隸屬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項下,且不得使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品牌。
僅管此提案尚在討論中,根據英國衛報的消息指出,若未來五年內審計品質下滑之情況未改善,是非常有可能強制要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拆分相關業務。
資料來源:
1. 路透社: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britain-accounts/uk-lawmakers-want-big-four-accounting-firms-broken-up-idUSKCN1RD3FC
2. 華爾街日報: https://www.wsj.com/articles/u-k-lawmakers-propose-structural-break-up-of-big-four-accounting-firms-11554218121
3. 英國衛報: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9/apr/18/watchdog-calls-for-uks-big-four-accountancy-firms-to-be-split-up
該不該考會計師(TWCPA/USCPA/USCMA/ACCA/CPA Australia)
無論是會計系學生還是從事會計方面的專業人士,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想過,要不要投入時間及金錢來考取會計師。
從版主自身及周遭朋友的經驗來說,主要是取決於未來的職涯發展。
身為社會人士,如果你想留在會計師事務所,或是在業界往財會領域發展,考取CPA的確是一個蠻大的加分。
但,如果進會計師事務所只是跳板,未來沒有要從事相關領域,倒不如將考取CPA的時間與金錢投入相關領域的發展。舉例來說,未來想往金融商品交易、基金經理人、券商發展,倒不如花時間準備CFA,因為這才對你的職涯發展比較有幫助。等到相關證照都取得後,想在考取CPA也是可以的(當作專業進修的概念)
甚至,也有人完全脫離財務、會計領域,走向行銷、人資等,那CPA的頭銜對你來說完全不是重點,與其投入時間唸書,倒不如增進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與人脈。
同樣的,對於學生來說,看到補習班廣告一堆,或是同學都在準備CPA,就認定會計系畢業就要考取會計師。其實,個人認為,只要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會跟隨他人而盲目的花錢補習,進而硬逼自己考取會計師。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從版主自身及周遭朋友的經驗來說,主要是取決於未來的職涯發展。
身為社會人士,如果你想留在會計師事務所,或是在業界往財會領域發展,考取CPA的確是一個蠻大的加分。
但,如果進會計師事務所只是跳板,未來沒有要從事相關領域,倒不如將考取CPA的時間與金錢投入相關領域的發展。舉例來說,未來想往金融商品交易、基金經理人、券商發展,倒不如花時間準備CFA,因為這才對你的職涯發展比較有幫助。等到相關證照都取得後,想在考取CPA也是可以的(當作專業進修的概念)
甚至,也有人完全脫離財務、會計領域,走向行銷、人資等,那CPA的頭銜對你來說完全不是重點,與其投入時間唸書,倒不如增進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與人脈。
同樣的,對於學生來說,看到補習班廣告一堆,或是同學都在準備CPA,就認定會計系畢業就要考取會計師。其實,個人認為,只要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會跟隨他人而盲目的花錢補習,進而硬逼自己考取會計師。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外派越南-財務主管(下集)
<職涯分享-外派越南-下集>
前篇前章,Ryan分享他的工作、外派心得及相關職涯優勢。
對於有意前往越南發展的朋友,也千萬別錯過這篇下集分享喔!
Q: 對於未來前往越南或是東南亞新興市場找工作的學生及專業人士來說,您分別有什麼建議?
A: 我認為外派最需要的特質就是”獨立”,不論是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都是,在工作上你時常會碰到之前沒有處理過的問題,但是在海外並不像在台灣有主管可以求助,因此你必須自己想辦法找資源來解決問題;在生活上則是需要面對較單調的生活模式,在海外的生活環境沒有像在台灣那麼便利,而且越南是每周要上班六天,所以基本上一周只會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到市區逛街,其他時間都是待在工廠裡面,所以在外派之前要思考清楚自己是不是可以接受這樣的生活環境。
Q: 最後,就您的經驗,是否可以分享一個外派越南的過程中,令您難忘的一次經驗
A: 在越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的紅包文化,也可以稱作咖啡錢,目前大部分越南的公部門,都有收小費的習慣,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明目張膽的跟你表示,但你都可以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他們想跟你要咖啡錢,之前印象較深的一次是政府單位來查帳,查完之後跟你說這次罰款的金額可能會不少,但是還有調整的空間,並且約你私下用餐,在私下的場合他就會直接的跟你討論金額,經過的談判之後,罰款的金額降到只剩原本的十分之一,從這邊就可以感受出越南政府單位仍然有很多不透明的地方,這也是我在台灣沒有感受過的經驗。
------------------------------------------
前往新興市場外派,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尤其目前東南亞市場發展快速,外派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該城市、國家的發但也因為尚在發展階段,法規之不透明、基礎建設之落後等議題,對於外派人員來說都是一定的挑戰,但也因為是挑戰,若能克服,對於個人職涯發展是一大加分。
#外派越南
#獨立生活
-----------------------------
本文同步刊登FB: Cross.Career粉絲專頁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LinkedIn Learning - CA ANZ 線上資源
最近CA ANZ (澳洲與紐西蘭特許會計師公會) 與LinkedIn Learning合作,只要是CA,都可以透過內部會員網站連結至LinkedIn Learning,對版主來說,這是非常棒的會員服務!
LinkedIn Learning平台有超過7000個課程,無論是會計、財務、Big Data、Career Development,甚至是Leadership,可以透過電腦、平板、手機來隨時隨地完成線上課程。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LinkedIn Learning 包含CPE學分課程,讓小編可以滿足美國會計師及CA ANZ的CPE學分要求。
線上課程是目前全世界的趨勢,目前甚至有大學提供線上MBA課程(UIUC、Boston University)。
然而,就版主目前查詢的資料顯示,台灣會計師公會似乎還是提供面授課程,沒有線上課程(若有誤,歡迎留言指正,我會立即修正)。若台灣會計師公會若能提供online CPE/CPD,不僅增加課程彈性,更能開立多元課程,讓台灣會計師公會及會員們不受限於場地、時間,隨時依據自身的工作進度來進修。
外派越南心得-財務主管 (上集)
這次有幸邀請任職於越南紡織廠的Ryan,來跟我們分享他的外派心得,對於未來有意前往越南發展的財務、會計人士,可以聽聽Ryan怎麼說!
Q: 那先請Ryan來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目前的工作內容
A: 目前任職的公司是越南的紡織廠,工作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財務、總帳會計及成本管理會計,財務方面主要是在做現金管理、資金預估及銀行借款等工作;會計則是以覆核傳票為主,因為我有管理10名會計員工,所以基本上不會需要自己切傳票。
A: 目前任職的公司是越南的紡織廠,工作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財務、總帳會計及成本管理會計,財務方面主要是在做現金管理、資金預估及銀行借款等工作;會計則是以覆核傳票為主,因為我有管理10名會計員工,所以基本上不會需要自己切傳票。
其中,成本管理會計則是財會主管的工作重心,在海外工作,會計主管就是主要對總公司的窗口,所以每月會需要編制非常多的管理報表,讓總公司可以掌握海外廠的營運狀況,如果總公司有疑問也會需要提出分析報告來說明,對內則是要直接對廠區的最高主管報告,並且利用營運數據來找出工廠經營管理的問題,再針對問題提出改善的建議,總結來說,海外的財會主管有點類似在台灣擔任未上市櫃公司的財會主管,工作內容範圍很廣,但又不至於會太複雜。
Q: 外派越南到現在,你有什麼心得嗎?
A: 在海外工作我認為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的累積經驗值,因為你可以很快的就接觸到較高階的工作內容,例如說我在台灣並沒有擔任管理職的經驗,但是在海外我必須管理一個有10名員工的部門,在海外也有機會直接向高階管理階層報告,這一類的機會在台灣你可能需要工作超過五年才有可能接觸到,所以我認為外派對於職涯發展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加分。
A: 在海外工作我認為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的累積經驗值,因為你可以很快的就接觸到較高階的工作內容,例如說我在台灣並沒有擔任管理職的經驗,但是在海外我必須管理一個有10名員工的部門,在海外也有機會直接向高階管理階層報告,這一類的機會在台灣你可能需要工作超過五年才有可能接觸到,所以我認為外派對於職涯發展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加分。
Q: 外派福利好嗎?對於職涯是否有很大的加分?而外派,究竟該待多久較佳?
A: 目前外派的薪資大約是台灣薪資的1.5倍,大部分的台資企業都是住在工廠裡面,而且是包吃包住,好處是可以省下很多的費用,但相對來說生活會比較無趣,我們公司一年有五趟的返台機票,總共35天假期可以使用,外派工作對於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來說,會是一個很棒的舞台,因為可以快速增加經驗值,不過相對來說壓力也會比較大,至於應該在海外待多久的時間,則要看每個人的生涯規劃,一般來說三年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週期,如果三年後沒有明確的升遷機會,則可以考慮是否回台或是轉換公司。
A: 目前外派的薪資大約是台灣薪資的1.5倍,大部分的台資企業都是住在工廠裡面,而且是包吃包住,好處是可以省下很多的費用,但相對來說生活會比較無趣,我們公司一年有五趟的返台機票,總共35天假期可以使用,外派工作對於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來說,會是一個很棒的舞台,因為可以快速增加經驗值,不過相對來說壓力也會比較大,至於應該在海外待多久的時間,則要看每個人的生涯規劃,一般來說三年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週期,如果三年後沒有明確的升遷機會,則可以考慮是否回台或是轉換公司。
--------------------------------
本文同步刊登於https://www.facebook.com/crosscareer/posts/492060461528348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本文同步刊登於https://www.facebook.com/crosscareer/posts/492060461528348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證照的價值 (USCPA/CPA Australia/USCMA/ACCA)
證照的價值來自什麼?
當你考完USCPA、CMA、CPA Australia或是ACCA的時候,這些證照帶你的價值可能是薪水調增,或是找到更好的職缺。
那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不外乎就是雇主、主管相信你對於美國、IFRS會計準則、法規上比相同資歷的人更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而這是可以幫助公司未來的發展。
但,你今天透過考取這些證照所學的專業知識,他們在未來都不會改變嗎?當然不可能!法規會一直變,準則會一直改,這也就是為何大部分的協會要求持有Active CPA每年必須要持續進修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
同樣的,考完CMA、CPA Australia,協會也要求持證者必須要完成每年30小時的CPE,目的就是讓持證者可以保有最新的專業知識,來因應複雜的商業環境。
許多考生詢問小編,考完後可以不要繳CMA、CPA Australia、ACCA會費跟持續進修嗎?反正我拿到紙本證書了。當然可以,這是你的選擇。但,小編要說的是,如果你是抱持這種心態,我相信你未來的職涯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為什麼?因為會計準則一直在變,產業更替速度更甚以往,沒有持續學習新知識,你要怎麼協助客戶、公司發展? 雇主剛開始聘僱你,可能是因為你考過CPA、CMA,但主管發現問你最新的會計準則,你回答你不懂,因為你沒進修了; 當主管問你財務管理與大數據的連結,你回答你不懂,因為以前CMA沒考。請問一下,你覺得老闆會怎麼想?原來這張證照價值這麼低...
回想當初報考這些考試的初衷,不就是讓自己在履歷加分、專業知識上比別人懂更多嗎?如果只有一開始的履歷加分,但後面問你關於最新的專業準則,你的回答都是不懂,難道不會扣分嗎?
同樣的,像是CMA、CPA Australia、ACCA證書的價值除了來自於每年30學分的進修外,該些協會非常努力在推廣這些證照,讓更多想在財務、會計領域發展的專業人士報考,並使知名企業聘雇已取得這些證書的人。組織運作要不要錢?推廣證照要不要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人人考完就不進修,也不繳會費,不就是加速這些證照的折舊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組織之年費這麼貴,30學分太貴又花時間,所以我不想做。這理由也沒有錯,但你有想過,如果這張證照價值不在的時候,你當年花這麼多時間跟金錢考,不就浪費了?而且,考生難道不用事先做功課嗎?這些規章,都是清楚寫在各州會計委員會、CPA Australia、IMA的網站上,身為一個專業人士,沒有理由說我不知道吧?更何況,沒人逼你考,那既然要考,不就要遵照遊戲規嗎?(小編想到,鄰國加入WTO,又不按照WTO規則,讓WTO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各位行為不就跟我們鄰國一樣?)
對小編來說,只有離開財務or會計行業、放棄使用這些頭銜、退出協會的時候,你才有正當的理由說我可以不再繳這些費用跟持續進修了。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當你考完USCPA、CMA、CPA Australia或是ACCA的時候,這些證照帶你的價值可能是薪水調增,或是找到更好的職缺。
那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不外乎就是雇主、主管相信你對於美國、IFRS會計準則、法規上比相同資歷的人更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而這是可以幫助公司未來的發展。
但,你今天透過考取這些證照所學的專業知識,他們在未來都不會改變嗎?當然不可能!法規會一直變,準則會一直改,這也就是為何大部分的協會要求持有Active CPA每年必須要持續進修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
同樣的,考完CMA、CPA Australia,協會也要求持證者必須要完成每年30小時的CPE,目的就是讓持證者可以保有最新的專業知識,來因應複雜的商業環境。
許多考生詢問小編,考完後可以不要繳CMA、CPA Australia、ACCA會費跟持續進修嗎?反正我拿到紙本證書了。當然可以,這是你的選擇。但,小編要說的是,如果你是抱持這種心態,我相信你未來的職涯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為什麼?因為會計準則一直在變,產業更替速度更甚以往,沒有持續學習新知識,你要怎麼協助客戶、公司發展? 雇主剛開始聘僱你,可能是因為你考過CPA、CMA,但主管發現問你最新的會計準則,你回答你不懂,因為你沒進修了; 當主管問你財務管理與大數據的連結,你回答你不懂,因為以前CMA沒考。請問一下,你覺得老闆會怎麼想?原來這張證照價值這麼低...
回想當初報考這些考試的初衷,不就是讓自己在履歷加分、專業知識上比別人懂更多嗎?如果只有一開始的履歷加分,但後面問你關於最新的專業準則,你的回答都是不懂,難道不會扣分嗎?
同樣的,像是CMA、CPA Australia、ACCA證書的價值除了來自於每年30學分的進修外,該些協會非常努力在推廣這些證照,讓更多想在財務、會計領域發展的專業人士報考,並使知名企業聘雇已取得這些證書的人。組織運作要不要錢?推廣證照要不要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人人考完就不進修,也不繳會費,不就是加速這些證照的折舊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組織之年費這麼貴,30學分太貴又花時間,所以我不想做。這理由也沒有錯,但你有想過,如果這張證照價值不在的時候,你當年花這麼多時間跟金錢考,不就浪費了?而且,考生難道不用事先做功課嗎?這些規章,都是清楚寫在各州會計委員會、CPA Australia、IMA的網站上,身為一個專業人士,沒有理由說我不知道吧?更何況,沒人逼你考,那既然要考,不就要遵照遊戲規嗎?(小編想到,鄰國加入WTO,又不按照WTO規則,讓WTO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各位行為不就跟我們鄰國一樣?)
對小編來說,只有離開財務or會計行業、放棄使用這些頭銜、退出協會的時候,你才有正當的理由說我可以不再繳這些費用跟持續進修了。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離開事務所後,何去何從?
五月忙季結束後,六月通常就是Auditor可以好好休息的時間
然而,六月卻是事務所HR的忙季!?
因為歷經連續N個月的瘋狂加班,不少Auditor早就決定要六月離職!!!
那麼通常離職後的Auditor,通常會去哪裡呢?
以下是大部分Auditor離職後的職涯選擇
1. 進入券商承銷
如果有IPO的經驗,應徵券商承銷部門可以說是大加分,不同於事務所專注於財務審計/內控,券商的IPO過程更為廣泛,除了財務分析外,對於公司的營運、人資、供應鏈、策略等都會有一定的接觸與認識。有事務所及券商IPO的經驗,對於未來轉職業界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優勢。
2. 事務所內轉
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四大,除了審計部門之外,稅務、管顧、財顧都是不少人的考量。特別是稅務與財顧,部分職缺可以銜接審計的經驗外,又能拓展另一個專業能力,對於職涯發展來說,也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3. 銀行
銀行會雇用有經驗的審計員嗎? 當然!在銀行,企金事業處是經常碰到財報的地方,舉例來說,RM或是AO透過財報上的資訊,才能評估潛在的授信風險。然而,企金畢竟是一個業務為主的單位,如果不怕做業務,那麼銀行是可以納入考慮的職涯跑到!另外,具有事務所與銀行經驗,對日後往業界發展的你來說,可以是如虎添翼!(懂會計又懂如何跟銀行打交道)
4. 業界財務/會計/經營管理部門
轉入業界做財務、會計或是經管,應該是許多Auditor選擇的一條路。無論是透過104、LinkedIn投遞履歷,甚至是被客戶挖角,都是蠻常見的。薪水或許剛開始沒有事務所高,但加班量可說是明顯降低。但,如果是做到四大的經理職跳去業界,是有機會拿到理級缺!
5. 離開會計圈
對,也是有人離開會計圈,不確定是不是看開會計人生,還是想做不一樣的事,這樣的選擇也是有的。Ex. 小編有前同事說離職後要開早餐店
6. 留學/國內研究所
特別是四大的招牌,對於留學可以說是大加分!
7. 創投
這部分就非常稀少了,但如果有機會進入創投,無論是薪水或是產業廣度,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以上就是離開事務所後常見的職涯發展,如果你選擇的路非常不一樣,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喔!
然而,六月卻是事務所HR的忙季!?
因為歷經連續N個月的瘋狂加班,不少Auditor早就決定要六月離職!!!
那麼通常離職後的Auditor,通常會去哪裡呢?
以下是大部分Auditor離職後的職涯選擇
1. 進入券商承銷
如果有IPO的經驗,應徵券商承銷部門可以說是大加分,不同於事務所專注於財務審計/內控,券商的IPO過程更為廣泛,除了財務分析外,對於公司的營運、人資、供應鏈、策略等都會有一定的接觸與認識。有事務所及券商IPO的經驗,對於未來轉職業界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優勢。
2. 事務所內轉
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四大,除了審計部門之外,稅務、管顧、財顧都是不少人的考量。特別是稅務與財顧,部分職缺可以銜接審計的經驗外,又能拓展另一個專業能力,對於職涯發展來說,也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3. 銀行
銀行會雇用有經驗的審計員嗎? 當然!在銀行,企金事業處是經常碰到財報的地方,舉例來說,RM或是AO透過財報上的資訊,才能評估潛在的授信風險。然而,企金畢竟是一個業務為主的單位,如果不怕做業務,那麼銀行是可以納入考慮的職涯跑到!另外,具有事務所與銀行經驗,對日後往業界發展的你來說,可以是如虎添翼!(懂會計又懂如何跟銀行打交道)
4. 業界財務/會計/經營管理部門
轉入業界做財務、會計或是經管,應該是許多Auditor選擇的一條路。無論是透過104、LinkedIn投遞履歷,甚至是被客戶挖角,都是蠻常見的。薪水或許剛開始沒有事務所高,但加班量可說是明顯降低。但,如果是做到四大的經理職跳去業界,是有機會拿到理級缺!
5. 離開會計圈
對,也是有人離開會計圈,不確定是不是看開會計人生,還是想做不一樣的事,這樣的選擇也是有的。Ex. 小編有前同事說離職後要開早餐店
6. 留學/國內研究所
特別是四大的招牌,對於留學可以說是大加分!
7. 創投
這部分就非常稀少了,但如果有機會進入創投,無論是薪水或是產業廣度,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以上就是離開事務所後常見的職涯發展,如果你選擇的路非常不一樣,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喔!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最新比較
上一篇文章提到台灣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這次我們就來看一下全球的四大吧!
按照CFO Innovation這篇文章的資訊,2018年Deloitte及Pwc突破USD 40billion,其中又以Deloitte領先,EY則是緊跟兩大之後,而KPMG是唯一未突破USD 30billion年營收的一間。
自2008年起,Big 4全球營收從USD 90billion一路增長到2018年的USD 140billion,顯示近10年的經濟增長也讓Big 4在各service line的收入隨之增長。而在往下細看,從地區營收可以發現KPMG於歐洲市場領先,或許跟KPMG總部位於荷蘭之地主優勢有所關聯。而,Deloitte及Pwc分別稱霸美國及亞太地區。
過去Big 4給大眾的印象就是提供審計及稅務服務,僅管2002年美國SOX法案通過,要求Big 4不得提供非審計業務給予審計客戶,惟根據Big 4提供之收入資訊可得知,顧問服務於Big 4的營收分佈中佔有一定的份量,其中又以Deloitte最為明顯,2018年Deloitte的顧問收入已佔50%以上。
整體而言,Big 4仍壟斷全球會計業務,惟四大之間無論是各服務收入、地區收入來源比重都略有不同。惟近期Big 4在英國受到政府的嚴格調查,甚至討論是否該拆分四大及顧問服務,藉此提高審計品質,並降低與審計業務的利益衝突。
或許未來的文章就會出現「拆分後的Big 4」也不一定喔~
參考資訊:
1. https://www.cfoinnovation.com/accounting-compliance/world-s-no-1-auditor-big-four-after-escaping-breakup-highest-growth-a-decade
2. https://www.accountingtoday.com/articles/uk-lawmakers-demand-breakup-of-big-four-accounting-firms
按照CFO Innovation這篇文章的資訊,2018年Deloitte及Pwc突破USD 40billion,其中又以Deloitte領先,EY則是緊跟兩大之後,而KPMG是唯一未突破USD 30billion年營收的一間。
自2008年起,Big 4全球營收從USD 90billion一路增長到2018年的USD 140billion,顯示近10年的經濟增長也讓Big 4在各service line的收入隨之增長。而在往下細看,從地區營收可以發現KPMG於歐洲市場領先,或許跟KPMG總部位於荷蘭之地主優勢有所關聯。而,Deloitte及Pwc分別稱霸美國及亞太地區。
過去Big 4給大眾的印象就是提供審計及稅務服務,僅管2002年美國SOX法案通過,要求Big 4不得提供非審計業務給予審計客戶,惟根據Big 4提供之收入資訊可得知,顧問服務於Big 4的營收分佈中佔有一定的份量,其中又以Deloitte最為明顯,2018年Deloitte的顧問收入已佔50%以上。
整體而言,Big 4仍壟斷全球會計業務,惟四大之間無論是各服務收入、地區收入來源比重都略有不同。惟近期Big 4在英國受到政府的嚴格調查,甚至討論是否該拆分四大及顧問服務,藉此提高審計品質,並降低與審計業務的利益衝突。
或許未來的文章就會出現「拆分後的Big 4」也不一定喔~
參考資訊:
1. https://www.cfoinnovation.com/accounting-compliance/world-s-no-1-auditor-big-four-after-escaping-breakup-highest-growth-a-decade
2. https://www.accountingtoday.com/articles/uk-lawmakers-demand-breakup-of-big-four-accounting-firms
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市佔率-Deloitte/Pwc/KPMG/EY (2024年版本)
目前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市佔率為何呢?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證交所、櫃買中心、股市資訊網等彙整,截至2024年5月20日(市值)/2024年5月20日(家數)
Four |
2023 上市櫃家數市佔率 |
2023 上市櫃市值市佔率 |
2024 上市櫃家數市佔率 |
2024 上市櫃市值市佔率 |
2024-不含TSMC 上市櫃市值市佔率 |
Deloitte |
33.5% |
55.5% |
32.2% |
52.6% |
30.6% |
Pwc |
23.5% |
20.5% |
24.5% |
20.5% |
30.0% |
KPMG |
20.5% |
13% |
21.9% |
15.3% |
22.3% |
EY |
10.5% |
5.5% |
10.6% |
9.6% |
14.0% |
Others |
12% |
5.5% |
10.8% |
2% |
3.1% |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證交所、櫃買中心、股市資訊網等彙整,截至2024年5月20日(市值)/2024年5月20日(家數)
註:上述資料係版主依公開資訊設算,無法100%保證正確,故僅供參考。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1. 勤業客戶家數下滑,2023年Q4中華電信決議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由資誠負責2024年第一季之簽證
2. 勤業市值佔有率增加,主要係受台積電單一市值變動之影響,若將台積電單獨排除,勤業客戶市值市佔率與資誠相當
首次更新排名2019/03/二度更新排名2019/07/三度更新排名2020/07/四度更新排名2023/07 /五度更新排名20204/05
For正在思考填選會計系當志願的高中生
如果...你是剛考完學測的高中生,正在思考是否要將會計系納入你的志願,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能夠對你有些幫助。
在全台的商管學院當中,會計系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累...為什麼會這樣說?
會計,無法短時間透過默背、硬背而通過考試,相對的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
就小編過去的經驗,大一到大三,週一到週五除了上課之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因為,沒有透過大量地計算練習及理解,單憑課堂上的教授講解,就參加期中期末的考試,非常容易發生不及格的情況。
會計,除了初級會計,還有包含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成本與管理會計學、審計學、稅法、公司法等等,這些東西是環環相扣的。大一的初級會計學沒有學好,就像是蓋房子地基不穩,當你學到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時,就像是上面的樓層,如果地基不穩,一個風吹草動或是淺層地震,下場就是坍塌。對學生來說,考試變個題型,就可以測出你的基礎觀念好不好。因此,從大一開始,就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會計。
大二,遇到中級會計學,難度更是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年IFRS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更新頻繁,因此所需要投注的時間也增加。同時,有些學校還可能會加入公司法、成本管理會計等範圍,因此可能每週都在小考。等到大三,高會、審計、稅法,更是接踵而來。
因此,若你把會計系當成志願,請別忘了,你的大學生活相較企管系、國企系來的乏味跟辛苦。
但,如果會計系這麼累,為何很多人還是往這條路走。
一、會計是商學語言
會計,是商業語言。任何一間組織,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所呈現的營運結果,都是透過會計來表達。讀不懂財報,就是在亂做決策。而個人而言,讀不懂財報就決定投資股票,那下場更是可想而知。
二、工作機會
傳統上,會計系的學生目標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近年除了進四大之外,銀行、券商、企業財會部門、管理顧問、高普考、創業等等,都有會計系的學生背影。
其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會提前一年招募下一年度的新進員工,因此學生在大四上還沒畢業,手上卻已經有多家事務所的offer,這對會計系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的情形。
三、跨領域
會計很難一下就學會,因此非會計系的學生要進入會計領域,要有相當大的門檻。但身為會計系的學生,無論是未來的研究所或是雙主修,其他科系加上會計專業,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是相當高的。
四、專業證照
念企管系、統計系、經濟系、國企系...等等,好像沒有一個證照可以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但,會計系的學生卻可以透過記帳士、會計師來證明自身的專業能力,甚至考取外國的會計師,還有機會打開國際職場的那扇門。
總結來說,會計系很累,但如果願意花時間學習,所獲得的收穫將是明顯的。
上述的簡略分析,希望對於正在思考要不要將會計系放入大學志願的你有些幫助。
在全台的商管學院當中,會計系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累...為什麼會這樣說?
會計,無法短時間透過默背、硬背而通過考試,相對的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
就小編過去的經驗,大一到大三,週一到週五除了上課之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因為,沒有透過大量地計算練習及理解,單憑課堂上的教授講解,就參加期中期末的考試,非常容易發生不及格的情況。
會計,除了初級會計,還有包含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成本與管理會計學、審計學、稅法、公司法等等,這些東西是環環相扣的。大一的初級會計學沒有學好,就像是蓋房子地基不穩,當你學到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時,就像是上面的樓層,如果地基不穩,一個風吹草動或是淺層地震,下場就是坍塌。對學生來說,考試變個題型,就可以測出你的基礎觀念好不好。因此,從大一開始,就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會計。
大二,遇到中級會計學,難度更是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年IFRS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更新頻繁,因此所需要投注的時間也增加。同時,有些學校還可能會加入公司法、成本管理會計等範圍,因此可能每週都在小考。等到大三,高會、審計、稅法,更是接踵而來。
因此,若你把會計系當成志願,請別忘了,你的大學生活相較企管系、國企系來的乏味跟辛苦。
但,如果會計系這麼累,為何很多人還是往這條路走。
一、會計是商學語言
會計,是商業語言。任何一間組織,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所呈現的營運結果,都是透過會計來表達。讀不懂財報,就是在亂做決策。而個人而言,讀不懂財報就決定投資股票,那下場更是可想而知。
二、工作機會
傳統上,會計系的學生目標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近年除了進四大之外,銀行、券商、企業財會部門、管理顧問、高普考、創業等等,都有會計系的學生背影。
其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會提前一年招募下一年度的新進員工,因此學生在大四上還沒畢業,手上卻已經有多家事務所的offer,這對會計系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的情形。
三、跨領域
會計很難一下就學會,因此非會計系的學生要進入會計領域,要有相當大的門檻。但身為會計系的學生,無論是未來的研究所或是雙主修,其他科系加上會計專業,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是相當高的。
四、專業證照
念企管系、統計系、經濟系、國企系...等等,好像沒有一個證照可以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但,會計系的學生卻可以透過記帳士、會計師來證明自身的專業能力,甚至考取外國的會計師,還有機會打開國際職場的那扇門。
總結來說,會計系很累,但如果願意花時間學習,所獲得的收穫將是明顯的。
上述的簡略分析,希望對於正在思考要不要將會計系放入大學志願的你有些幫助。
為何CMA對於企業財會人士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從2011年到2017年,全台灣一共有3,971位會計師誕生。
這些通過會計師考試的考生,少部份留在會計師事務所或是自行執業,大部分仍選擇任職於企業。主要原因包是大型事務所升遷合夥人位子少、自行執業之市場過度競爭,因此許多持有會計師及格證書的專業人士選擇往企業發展。
這些通過會計師考試的考生,少部份留在會計師事務所或是自行執業,大部分仍選擇任職於企業。主要原因包是大型事務所升遷合夥人位子少、自行執業之市場過度競爭,因此許多持有會計師及格證書的專業人士選擇往企業發展。
CFA與CPA,該怎麼選?
相信不少會計or財務背景的專業人士/學生,都曾想過這個問題,該選擇CPA還是CFA?
就小編認識的朋友以及自己的經驗,對於選擇要考一張證照,最終取決於自己的職涯規劃。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來歸納這兩張證照的重點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財務特許分析師)
延伸閱讀:
就小編認識的朋友以及自己的經驗,對於選擇要考一張證照,最終取決於自己的職涯規劃。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來歸納這兩張證照的重點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財務特許分析師)
- 考試架構分為level 1 ~ level 3,通過一個leverl該科即永久保留
- 大學畢業,或是高中以上+四年工作經驗,即可報名
- 涵蓋所有金融行業的基本知識
- 每年考試一次,除了level 1一年兩次,均為筆試測驗
- 持證者,通常擔任「資產管理經理人」、「分析師」、「研究員」
- 考試科目四科,18個月內通過
- 需要滿足相當的會計學分及商業學分
- 涵蓋財務會計、審計、稅法、商業環境
- 每年有多次考試期間,採用電腦考試
- 持證者,通常任職於「會計師事務所」、「證券/投資銀行」、「企業-財務部門」
很明顯,如果職涯想要往基金經理人、證券分析師或是金融研究員,那麼CFA非常適合你;相反的,如果未來有意往會計師事務所、證券IPO部門或是企業的財務部門任職,CPA會更適合你。
如果硬要小編選擇,小編會選擇CPA做為首張要考取的證照。為什麼?原因如下
- 會計專業無論是事務所、企業-財務部門、銀行-企業金融、證券IPO等,都會需要用到,考取CPA對於這些領域的求職,都是加分。
- 成本低,相較於CFA,CPA報名費用便宜,若是報考台灣CPA,更是NTD兩千元有找。
至於CFA,小編認為,如果公司願意出錢協助員工參加考試,那麼是考慮報考。而通過CFA考試後,還要注意以下事情
- 每年需要持續進(CFA協會要求),成本不便宜
- CFA ≠ 進入「頂尖投資銀行」
如果自己的職涯是選擇一般企業的財務部門,那麼考取CFA其實蠻浪費過往所投入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同樣的,如果職涯路線是基金經理人,卻考取CPA,也是用處不大。
無論是考取CPA或是CFA,都需要審慎思考自己的職涯目標是什麼,而非盲目跟從別人。
最後,小編很推薦大家去閱讀以下這兩篇文章,希望助於思考是否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來考取CFA。
CMA 2020 改革
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近期發佈新的考試改革方向,新版考綱將於2020年1月正式上線。
此次的考試改革,明顯強調IMA對於CMA持證者在數據處理及專業知識上的要求,因為新版的Part 1考試章節增加「Technology and Analytics]」,佔分比重達15%。
訂閱:
文章 (Atom)
熱門文章
-
目前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市佔率為何呢? Four 2023 上市櫃家數市佔率 2023 上市櫃市值市佔率 2024 上市櫃家數市佔率 2024 ...
-
金融時報近期刊登最新的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併營收,其中受人注目的是KPMG,因為合併營收尚未達到400億美金,遠遠落後第三名安永(接近500億美金收入)。KPMG近年風波不斷,包含南非會員所涉入當地知名家族之貪污醜聞(2017)、涉入阿布達比的商業醜聞導致審計缺失(2021)、...
-
自從小編介紹過於其他論壇介紹過CMA之後,有不少在職人士詢問關於CMA的報名、考試內容還有與CPA的差異,因此這次就來跟大家比較這兩者的差異,以及CMA的優勢。 以下是CMA及CPA簡略的比較表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