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起頭難,找到對的財務顧問,就是一個好的併購開始

前陣子聽朋友分享一個很久以前曾經手的併購案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朋友公司(簡稱A,買家)想要收購一家中小企業(簡稱B,賣家),由於該中小企業過往沒有相關經驗,故委任一個市場上頗具知名的財務顧問公司擔任賣方財務顧問,來協助本案推動。

一般來說,在進入實質的盡職調查階段前,賣家會希望買家先給予一個可能的收購價金範圍,作為初步共識,後續則根據盡職調查結果來進行談判並決定最終收購價。然而,在給予初步的收購價金前,買家會需要一些基本資料,包含財務、業務、市場前景等,來決定合理的出價範圍,故買家會列出希望可以獲得的資訊,當然這時賣家就會考慮資料的機密與重要性來決定可提供之資料內容,而這其中會仰賴各自的財務顧問(若有委任)來居中協調或按各自客戶之立場給予建議,包含資料整理、可提供之資料內容、合理出價範圍等。

為提出一個合理的收購價金,A公司提出資料清單給賣方財務顧問公司,以取得攸關資訊來評估與出價;惟賣方財務顧問公司初期只提供基本財務報表與其他幾個簡單的輔助資訊,就希望A提供合理報價區間。鑒於資料缺乏嚴重,A無法評估可出價的區間;經A詢問賣方財務顧問公司後得知,賣方財務顧問公司在收到A的資料清單後,轉給B,而B說只能提供前述資訊,故賣方財務顧問公司就按B指令給予相關資料。經多次溝通,A終於獲得一些額外的業務資訊,如海外據點狀態、客戶與供應商基本狀況、市場走向等基本資訊,對於略為深入的問題則表示無法更進一步揭露。為此,A只能根據僅有的幾張報表+基本業務樣態,給出一個B認為不合理的價格,導致尚未進入盡職調查程序,交易案就告吹。

對於股權出售這議題,B是初次碰到,自己完全可以體會深怕業務機密洩漏導致賠了夫人又折兵;而對於賣方財務顧問公司一方,我認為其專業與服務尚有改進之處。舉例來說,身為經驗豐富的財務顧問,應知道哪些資料揭露助於強調賣家優勢,同時也不會一開始就洩漏賣家底牌或業務機密;此舉除了利於買家開出一個漂亮或合理的價格外,也能提高案件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之機率,即便最後進入議價空間且價格談判失敗,仍盡到財務顧問之職責。

朋友的經驗讓我想到,有些企業為了省下財務顧問費用,僅仰賴內部財務人員加上老闆自己的經驗來做案子,看似初期省下顧問費,但可能只是省小錢而失去豐厚的報酬機會。經驗豐富的財務顧問,無論是受買方還是賣方委任,通常能熟捻整個併購流程,並站在客戶的立場,運用專業與經驗盡力協助客戶完成案件(當然,過程中也可能因價格談不攏而交易失敗);若遇到經驗不熟的財務顧問,不僅無法獲得專業諮詢建議,更可能喪失投資或獲利機會。

最後,根據自身的經驗,市場上有許多專業服務機構可以擔任財務顧問,包含會計師事務所、券商或是投資銀行,每個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優勢,委任前除了參酌過往實績外,亦可多方打聽,藉以提高案件成功機率(有名氣不代表最適合;收費低不代表最省錢)。

簡單補充
常見的併購流程:初期交涉階段(初步資料取得與可能價金範圍)→實質盡職調查(財務、法律、稅務、業務等)→價格確認與談判→簽訂契約→收購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