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CMA在台逐漸打開知名度,從華岡興業基金會(文化大學關係機構)至捷進顧問公司(美國會計師輔導機構,Becker在台代理商)均在推廣CMA考試。
在台灣,常見的會計證照不外乎就是台灣CPA及美國CPA為大宗。而持有CPA的會計專業人士,到底需不需要進一步考取CMA? 而尚在衡量要優先考CPA還是CMA的考生,應該怎麼選擇?
基本上CPA考試是一個準則導向的考試,亦即背背背! 無論是會計、審計、稅法都是rule-basis的方向,因此除了基本的計算之外,更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背習相關的規定與條文,方能提高考上之機率;而CMA之考試架構則是檢視考生是否具有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之交叉運用能力。
若說CPA是要成為「會計師合夥人之必備要求」,CMA則更確認企業財務人員具備成為「企業財務高階主管之專業與思維」。企業營運日趨複雜,身為企業財務高階主管(如財務長、財務副總、財務總監)更應該理解企業的營運走向,從財務的角度協助企業成長或是因應可能之風險。
財務高階主管的職責早就不侷限確認帳務完整與正確性,更要有forward-looking之策略思維。例如,當FED升息,美金轉強,台灣企業無可避免地面臨顯著之匯率波動,同時融資成本將逐步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財務長該如何做出適切的決策? 又或者,當企業持有大量美金之部位,為此刻卻需要台幣支應日常營運,考量美金走強之情勢下,該怎麼管理資金部位呢? 若同時比較CPA與CMA之考試架構,明顯得出CMA考試架構完全包含上述兩種情境,亦即適合有意往企業財務發展之專業人士考取。
當然,無論是對剛考取CPA還是CMA的專業人士,必須要認知到考到證照不代表薪資可以立即三級跳! 因為財務這門專業非常需要經驗,能否晉升以及加薪,取決於CMA或CPA持證者能否考試內容靈活應用於工作上。以事務所為例,每年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均有數十位同仁考過CPA,但考過不代表可以擔任簽字會計師,因為尚缺豐富之實戰經驗。
回到本次文章的主題,CPA與CMA到底哪個好,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職涯發展,如果短期內會再事務所耕耘,那麼CPA將會是你優先考量的,若之後要轉到企業財務發展,屆時可以在準備CMA考試;而對於一開始就鎖定往企業發展的財務或會計人員,可以將CMA視為優先考量,因為可以快速讓自己對於企業財務有一個通盤且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參考資料: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62d3570d69e4f37b883706cb?from=latest-posts-panel&type=previewim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