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排名

金融時報近期刊登最新的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併營收,其中受人注目的是KPMG,因為合併營收尚未達到400億美金,遠遠落後第三名安永(接近500億美金收入)。KPMG近年風波不斷,包含南非會員所涉入當地知名家族之貪污醜聞(2017)、涉入阿布達比的商業醜聞導致審計缺失(2021)、英國客戶Carillion審計失敗遭英國審計監理機構的罰款(2023)、三間位於美國的銀行客戶倒閉(2023)等,其中南非事件導致KPMG當時遭到當地政府撤銷審計權,對地區業務有重大影響;而前述多起重大事件均促使KPMG在業務表現上遭受重大打擊。

以下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近一年營收與主要業務成長表現:

2023年KPMG全球營收來到364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8%左右 (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9%(當地貨幣計算)、諮詢業務成長7%(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10%(當地貨幣計算);

2023年EY全球營收來到494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12%(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11%(當地貨幣計算)、諮詢業務成長21.6%(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12.2%(當地貨幣計算)、策略與交易業務成長8.4%;

2023年PwC全球營收來到531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9.9%(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8.9%(當地貨幣計算)、諮詢業務成長13%(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5.8%(當地貨幣計算);

2023年Deloitte全球營收來到649億美金,較2022年成長14.9%(當地貨幣計算),其中審計業務成長13.8%(當地貨幣計算)、顧問業務成長19.1%(當地貨幣計算)、稅務業務成長9.1%(當地貨幣計算)、風險諮詢業務成長17.5%(當地貨幣計算)、財務諮詢業務成長4.7%(當地貨幣計算)


過去八年KPMG業務成長落後其他三大,若再繼續下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未來是有可能變成三大會計師事務所。

投資餐飲業的眉角


前陣子有幸與投資業內的一位大老討論到餐飲業的經營,疫情過後原先受疫情打壓的餐飲業股價陸續上漲,同時也帶動餐飲業的上市櫃風氣。

餐飲業的護城河相較科技業或是部分傳產來的淺。舉例來說,以往單一店家引進A4和牛,可以帶動話題,但當越多餐廳也提供類似的產品時,差異性就越來越小;另一個料理重複性高,不少連鎖集團的都有日式、泰式或是義式料理,彼此之間的差異低。

此外,餐廳的營運模式主要分為大規模的連鎖或是獨立或小型連鎖的餐廳。大規模連鎖餐飲的強項在於商品標準化,不會受廚師或是重要人員的異動而影響餐點品質,但標準化也就代表差異化小,商業模式容易被複製,例如連鎖日式丼飯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相對的,小型連鎖或是獨立的餐廳,則仰望廚師的功力,如熱門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往往難以訂位,但也因為技術掌握在廚師身上,難以將其功力完整的複製在其他人身上,因此較難以大規模展店。

同時,不論是產品差異還是營運模式差異,餐飲業都面臨缺工的問題。缺工問題除了因為疫情之關係改變整體就業市場外,薪資與就業發展性之關係亦促使導致餐飲業找不到員工。疫情期間物價、房價皆上漲,一名餐飲從業人員要工作多久才可以存到頭期款又或是成家立業? 另外,餐飲從業人員未來的就業發展性在哪邊? 除了跳槽之外,有些可能內部升遷或是自行創業餐廳,但升遷的位子能有多少? 自行創業也會遇到缺工的問題。

而除了人力問題,電費也是另一個議題。目前選舉將近,電價尚未調整,但台電已經累積虧損三千億,預期年底會來到四千億,其虧損主因係國際燃料成本大漲;預期選舉過後電價可能會適度調漲,降低台電負擔,但對於餐飲業來說,電費增加將使營業成本上漲,若不調整售價則可能侵蝕獲利,但調整價格則可能影響來客量,故屆時將面臨兩難。同時,若之後還要展店,在裝修、原物料、人力皆上漲的狀態下,損益兩平點上升與投資回收期也拉長。

鑒於餐廳經營面臨內部與外部的困境,有些大型連鎖品牌也開始進入冷凍食品市場,例如一些連鎖超市或賣場可以看到王品集團內用商品,透過已經建置的中央廚房,從原先供應餐廳使用的食材,部分產線調整為冷凍食品,更有助於營收的擴大與獲利提升(提高採購量,降低採購成本,免除開店的人力成本)。

而從併購的角度來看待餐飲,產業門檻低,競爭度高、缺工、燃料成本等這些產業硬傷都是在併購前需要審慎考量的,其中更重要的是,餐廳營運是否會受到廚師異動而影響餐點品質;此外,產品屬性與客戶偏好,也是併購前需要好好審視,尤其是未來的潛在客群與成長空間。另一方面,若併購對象的營運範圍僅限台灣,對於剛準備跨入的新手而言,相當適合練兵;若營運橫跨海外市場,除了面對較高的估值外,還需要考量海外市場能否一直保有成長或是穩定獲利,畢竟不同市場所面對的餐飲需求也明顯不同,對準備跨入餐飲業的新手企業來說挑戰非常高。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