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與CMA 比較

自從小編介紹過於其他論壇介紹過CMA之後,有不少在職人士詢問關於CMA的報名、考試內容還有與CPA的差異,因此這次就來跟大家比較這兩者的差異,以及CMA的優勢。

以下是CMA及CPA簡略的比較表



US CMA 美國管理會計師
US CPA 美國會計師
報考要求
1.註冊IMA會員
1. 視各州要求
2. 普遍要求120學分以上
考試科目
通過 Part 1 Part 2考科
1. Part 1: Financial Reporting,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2. Part 2: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including Financial analysis, Corporate Finance, Perform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Ethics.
1. Financial Accounting (包含中高會)
2. Audit and Assurance
3. Regulation (包含商法及稅法)
4. Business environment (包含成管會、會計資訊、經濟學..)
考試方式/地點
電腦考試/台灣設有考場
電腦考試/美國本土或屬地(e.g. 關島)
考試題型/每科
1.  100 單選題 (4小時)
2. 兩個申論題組 (分別30分鐘)
1. 選擇題
2. 綜合題
3. Business Writing (僅限Business Environment)
取得證照要求
1. 通過Part 1 Part 2
2. 兩年財會工作經驗
3. 大學學歷
1. 通過四門考試
2. 兩年財會工作經驗 (各州要求不同)
國際優勢
IMA2007年推出CMA簡體中文考試,積極拓展中國持照人數。IMA亦於東南亞、中東、歐洲推廣CMA證書。
香港、加拿大、愛爾蘭、墨西哥、澳洲及紐西蘭等會計師協會簽署合作協議

從上述的比較圖可以看出,CMA報考資格較CPA簡單,但雙方都是採用電腦考試。兩邊最大的差異就是考科不同,,除了都有會計考試內容之外,CMA著重在公司管理會計及財務決策分析能力,而CPA則是著重在外部審計及稅務處理。

在說明CMA的優勢之前,先了解以下資訊
會計師事務所,尤其是四大,每年徵才300-500人,代表著內部離職率高,而大多數的離職人員都前往產業界的財會部門任職。

CMA的優勢就是相較於CPA,更能提供財務人員實用的財務管理技能。從考科上的差異就可以發現,CPA強調審計及稅務。當進入到公司財務部門後,會發現公司的財務管理、財務決策及績效管理等問題,CMA能夠協助財務人員處理上述議題,並給予適當的決策建議。審計及稅務處理,則無法在這時候給與公司內部營運管理有效的協助,這就是管理會計及財務會計的最大差異。

儘管CPA考試亦包含管理會計,但深度與廣度無法與CMA比較。對於任職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員來說,US CMA不像US CPA可以抵免台灣會計師考試,但對於未來會任職於產業財務部門的你來說,CMA可以協助你有更好的發展。而還在唸書的學生,若你已經確定想直接進入公司的財務部門任職,CMA可以於在學期間報考,待畢業後及取得兩年工作經驗,就可取得CMA頭銜。

以上就是這次的CMA與CPA比較及概要分析,有任何都可於FB私訊或下方留言。
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IMA在台活動,歡迎FB搜尋「IMA 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 台北分會(台灣)」。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Big four 四大? 哪四大?要選哪個呢?

四大(Big 4),在會計人的眼中,是指Deloitte、PWC、EY、KPMG這四間會計師事務所
無論是全球還是在台灣,Big 4幾乎囊括審計市場的八成以上業務。

儘管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Big 4之間仍有些許差異,對於手上擁有多間offer的學生來說,該選擇哪間,往往是討論的話題。

以下是Big 4之間的簡略介紹 (Global)



2017營收
2017 全球員工人數
PWC
審計市佔最高
US$ 37.7 Billion
23.6
Deloitte
管顧/諮詢業務優勢
US$ 38.8 Billion
26.3
EY
近年營收及業務成長快速
US$ 31.4 Billion
25.0
KPMG
創立最早、金融客戶數多
US$ 26.4 Billion
18.9

而在台灣,Big 4之間的市佔率有些許不同 (2014年資料)


上市櫃市值市佔率
上市櫃家數市佔率
代表性客戶
勤業眾信(Deloitte)
39%
35%
台積電、中華電信、宏達電
資誠(PWC)
25%
22%
鴻海精密、統一企業、華碩
安侯建業(KPMG)
22%
20%
宏碁、中信金控、富邦金
安永(EY)
11%
10%
國泰金、聯發科、聯電

不少同學或是社會新鮮人會根據,無論是營收、市佔率、知名客戶、上班地點...等,來決定要進入哪一間事務所。甚至,有些同學認為,進最大間的,就一定福利最好!

然而,事實是...進入哪一『組』還有跟著『誰』,這才是最重要!

1. 組的差異
上述的市佔率或是營收多寡,影響的是Partner還有Managers的獎金或是分紅,對於小小的審計員來說,根本沒有太大的關係。(相信如果你們有追蹤『靠北會計師』就會發現,即便是幸福所,也有加班費被砍或是工作超超超超超超時的問題)

此外,Big 4都有起薪的公定價,所以不會因為你去最小所,起薪就變少。

更重要的是,你/妳被分到哪一組!有些同學剛進去發現自己查到XX精密企業或是OO科技公司,想說加班費、福利或是調薪可能會比其他人好,甚至以後跳槽也是一個助力!

沒錯,上述你想的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但你忘記了一件事情...會計師比你更會算!
因為客戶規模大,所以你要花更多時間去查帳!在這情況下,加班費多或是福利好,是用你晚上十二點下班換來的,而且超時工作的情況不是只有一天,是連續N個月!調薪比別人高,是因為上面都離職了,會計師在不留人,就要倒組了!!!這時候只能祭出『加薪幅度大』政策留人XD  (這時候就會發現有時候查太大間的客戶,其實蠻累的...)

當然,每個事務所也是有『相較』幸福的小組,例如加班頂多到九、十點就下班或是忙季每天都有會計師出錢的請客的小點心~~ (小確幸概念)

簡單區別一下組的福利好壞,可以從公費高低來看(非一定)
如果這組會計師接的公費都很高,至少可以表示你的加班費應該不會被砍太兇
相反的,如果這組會計師接的公費都很低...表示你的加班費可能會被砍砍砍

2. 人的差異
除了分到哪一組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人。小小審計員往往都是跟著二年級還有領組(IC)出去查帳,因此二年級還有IC就是幾乎每天都要面對的人了。

如果你分到地獄組,但是你有堅強且Nice的領組及二年級,至少你在忙季不會活得太痛苦~
如果你分到地獄組,但是你有磁場不合或是不負責任的領組或是二年級,你就會想離職了...

相對的,分到幸福組也是一樣,同梯們過得很幸福,偏偏你就是那個最不幸福的跟到組上最機車或是最苛刻的IC,你應該也會想離職吧XDD

因此,選哪一間不是重點,組跟人才是影響你會不會很快離職的因素。

*引用本文,須取得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本部落格之網址)。未經同意,本文作者/版主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