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之產生主要是來自於壓力/誘因、機會或合理化所致,亦即俗稱的舞弊金三角。例如,由於投資人對於企業營收之期待,導致管理階層有營運上之壓力,為滿足投資人之期望,可能透過虛增營收,進而達成目標,致使發生財報造假;或,因內部控制設計不良,導致公司內部人員有機會竊取公司資產,如現金或是固定資產,使公司發生損失,嚴重時甚至影響公司營運;又或是,由於政治或業界潛規則,需要賄賂官員方能取的營運許可,管理階層為此合理化自身之行為,致使發生舞弊。
根據英國PwC於2009年的調查報告,當企業之生存受威脅時,對於可接受與不被接受之行為,其界線變為模糊;此外,當經濟下滑時,許多人都會感受到壓力進而跨越底線(舞弊發生之情形明顯增加)。
在舞弊增加之情形之下,董事會或是管理階層應採取評估以下要點並採取適切之措施:
1. 管理階層(含董事會)對於企業舞弊的態度
2. 公司治理是否完善
3. 舞弊與誠信政策
4. 風險管理政策與措施
5. 有效之內部控制
6. 透明資訊
7. 完善與有效溝通
而身為企業內部之財務人員,若發現舞弊之情事,除了向適當之管理階層反應外,亦應採取適切之行動自保(如諮詢外部法律專家),避免讓自身暴露於犯罪之行為內,相關之因應行為,可參考「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 Statement of Ethic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IMA Statement of Ethical Professional Practice